沈阳观陵山墓园从上市开始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墓园中无论是充满历史感怀的文化场馆还是雄奇瑰丽的自然风景都令人见之难忘,但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镇山之宝须弥阁。
自须弥阁于园区落建以来,不少人纷纷前往,只为瞻仰传说中最稀有最珍贵的佛舍利。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舍利是佛界中修得正果的得道高僧圆寂后火化烧出的舍利子,其中以佛舍利最为殊胜,有不少信佛者称这是所有辽海人的福报。而将佛舍利供奉在墓园中,在国内更是极为罕见了。这也成为位于须弥阁山下的传承园备受信佛者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关于出现在墓区中的佛舍利,弘义法师这样解释,化墓园为莲池,不仅亡故人会得到超拔之利益,在世的人也会获福增慧逢凶化吉。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除了如来,谁能有如此境界呢?《大般涅经》云:“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无论你因何机缘去观陵山,须弥舍利阁都是一定要瞻拜的。
曾有幸亲临现场参拜佛祖圣象,迎着冬日的暖阳,笔者自须弥阁内走出,回头只看到屋顶上方一碧如洗的蓝天霞光万里,如佛光笼罩般,光芒万丈。
其实,除了极为难得的舍利子,佛像出现在墓园中并不少见。墓园中会经常出现观音像、佛像、莲花池、佛塔等具有佛文化象征的意象。而不少人也曾有过明确表示,即便自己是无神论者,但将亲人安葬在充满佛文化的墓园中,会感觉特别安心。这不免让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佛教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死观念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西汉时流传入中国。最初在上层流传,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在民间盛行。唐朝杜牧诗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亦可见此。
佛教的生死观念最重要的是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但是灵魂不死,而且还可以再生人世,具体体现就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获得解脱前都要依十二因缘和三世构成“三世二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道”中生死轮回,永无终期。“三世”即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六道又名六趣,指众生依据生前善恶行为,即“业”。也就是一切身心活动而有六种轮回转生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佛教认为的最高境界是“涅磐”,即摆脱十二因缘,跳出轮回,以求解脱。
佛教经典浩瀚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在我国民间脍炙人口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来自古典名著《西游记》,其故事原型亦取自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之说。
佛教作为一种“了生死之学”,非常重视临终关怀。明朝憨山大师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为开示本大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世俗之人在人生状态上各有不同,所遭遇的人生事件各有不同,但惟有生死是相同的,众生平等,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佛教于临终关怀的重视,力求使世人摆脱面临死亡时候的痛苦和恐惧。《西藏生死书》中,对临终者的正确态度有充分诠释。“现在临终中阴已经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援、欲望和执着,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这个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也就是说,临终者在临终前那一刹那,应自我认清,原先血肉之躯,只是短暂幻影。如果本人做不到,其家属应该有责任帮助其完成,才能助其向极乐世界往生。
佛教用一种具象的手段来描述死亡这一概念,但是无疑,会给痛苦和恐惧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希望和寄托,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宗教也许不会促进科技发展,也许被看做迷信,但是对于人们的心灵的慰藉则是科技所达不到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看重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更是心灵的宁静以及精神的健康,而佛教关于生死的观点对于人们的慰藉补充了科技和心理学所达不到的领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宁静。
24小时电话: 024-66687779, 66688236 看墓专车,上门接送(免费),自驾预约报油费